close

   大洋新聞 時間: 2014-01-06來源: 信息時報
  信息時報訊 (記者 蔣雋 實習生 關晶晶 通訊員 陳周啟) 一些古村落為了申報文保單位,將古村照片上的現代痕跡P掉。前日,在“2014年廣東(花都)古村落保護與發展論壇”上,有專家指出現有古村落保護觀念錯位,重外殼輕文化習俗。
  “造假成了習慣”
  在論壇上,中山大學人類學教授鄧啟耀透露,廣東一些古村落在申報文保單位的材料中有造假行為,例如在上報省相關部門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推薦材料》上,東莞某古村落的全景圖,正中白瓷磚貼面的“公社食堂”(現為老人活動中心)不見了,由它兩側祠堂ps的“孿生”兄弟占據其位。
  “一些古村落在上報材料的照片中,進行修改,P掉現代的痕跡。”對於這種造假行為,他表示,“其實不造假並一定就評不上,但造假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花都古村落“空殼化”
  前日,廣東省文聯和民協有關領導,著名專家學者以及全省各地文聯、民協代表近百人齊聚花都,對花都區塱頭村、茶塘村等古村落進行了實地考察。花都區16個古村落,是廣州目前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村落群,但幾乎所有的古村落,都由於村民大量搬離空心化而成為“空殼”。
  在花都最負盛名的古村落塱頭村,400多處古宅,如今只有二三十戶人家居住在其中。因為現代城市的基本公共建設並沒有走古村落,老村沒有現代地下排污系統,沒有抽水馬桶,沒有路燈……缺少這些現代化的生活設施,居民當然不會選擇在古村內居住。
  “沒有人的古村落只是空殼。”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唐孝祥和鄧啟耀教授等都認為,“只是空殼,沒有人居住的古村落不算活著。”保護古村落不單是要保存一個外殼,而是裡面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
  “政府主導的保護,通常錢的最大頭是花在建築外殼修繕,在古村落生活方式的保護方面做得非常少。”香港大學建築學博士譚金華指出,現有古村落保護觀念上的錯位,“文化遺產保護意義在於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對當地文化遺產的認同與感動,不在於古建築有多麼華麗。”
    (原標題:古村落照片造假為申文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41leqjk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