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地處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的深圳,生長著600歲的古榕樹,飛翔著300多種候鳥和留鳥,有靈長動物獼猴稱霸的孤島,有全球唯一一個位於市中心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四季常青的深圳,山野上生長著2500種以上的野生高等植物。在碧藍的大亞灣和大鵬灣,繁衍著80多種珊瑚,整個中國六分之一的蝴蝶品種、十分之一的蜻蜓品種都可以在深圳被髮現。
  腳下的豐碩大地和身邊的絕佳風景往往被人忽視和錯過。但深圳並不乏“有心人”。南兆旭,一位數年研究深圳歷史、醉心於戶外徒步的深圳人,從2004年—2013年,他356次徒步在深圳的郊野,用相機記錄下深圳的動植物之美,用文字提醒人們去品味和珍惜大自然給深圳饋贈的絕妙風光。
  2013年底,他出版了記錄深圳山嶺、田野、海洋、老村、島嶼、河流、生物的《深圳自然筆記》。該書面世後反響熱烈,兩個月時間內5000冊銷售告罄。近期,該書加印3000冊,再受追捧。
  “《深圳自然筆記》是深圳第一本記錄本土自然生態的圖書,它也是第一本由本土作者、設計師、出版社、印刷機構一起完成的作品,它充滿了對深圳這個城市的熱愛。”南兆旭在撰寫的結語中如是說。
  初衷讓人關註身邊的自然生態
  6月1日,在深圳書城中心城舉辦的“真人圖書”活動中,頭髮花白的南兆旭作為講述深圳自然生態的“真人圖書”與小朋友一起互動。
  這場針對小朋友的活動南兆旭並不敷衍。在給小朋友的簽書寄語時,他總是一筆一划地寫道“愛自然,愛深圳,得美麗,得幸福”。
  幾天前,南兆旭還應邀到實驗中心大禮堂給近千名學生舉辦講座。在臺上,他得知,很多孩子去過美國和歐洲,出過國的孩子更是占到六七成,但登上過深圳最高的梧桐山的孩子不到5%,去過深圳最秀麗的七娘山、最大自然保護區紅樹林保護區和內伶仃洋島的幾乎沒有。
  “今天的孩子被電子產品圍繞,他們在游戲里充當英雄,但在現實生活中,爬3層樓都會氣喘噓噓。他們坐在空調房裡,關心明星和娛樂動態,卻對四季的變化沒有感覺。”
  南兆旭希望孩子們能從小就重視深圳的自然生態,他希望讓所有的深圳人都知道,深圳有著北、上、廣3個城市無可比擬的自然條件,生活在深圳非常幸福。
  南兆旭是山西人,1989年,他來到當時遍地機遇的深圳。除了工作,他不忘堅持大學時就喜歡背包行走的愛好。
  第一次真正見識到深圳自然生態的大美是1996年的一個周末。他和朋友去到西涌,當時海岸邊布點著武警把守的碉堡和崗樓。他們行走在大鵬半島的山路和海岸線上,南中國海一望無際的碧藍海水和高遠藍天、雪白的雲,沿海豐富的動植物,讓南兆旭覺得很震撼:“這是離家一個小時就能到的地方,我居然從來沒發現過這裡的美。”
  回家後,南兆旭寫文章感嘆道:“他鄉的美麗帶給我感嘆,深圳的美麗帶給我感動,因為這是家的美麗。”此後,南兆旭和同伴踏遍了深圳的山嶺、田野、溪谷、海岸線、島嶼、湖泊、老村和孤島。每次都拍攝沿途景觀,記錄大自然中的動植物,對比生態和環境的變遷。
  有了行走和觀察的積累,南兆旭想寫一本關於深圳戶外指南的書。“深圳喜歡戶外活動的人有80多萬,我一直覺得他們需要一本對爬山、溯溪、行走海岸線有指導性的書”。
  但這部書稿至今仍躺在南兆旭的電腦里,因為在行走的過程中,南兆旭發現,深圳雖然有很好的自然資源,卻特別不註意珍惜和愛護。
  “有一些客家村落里的風水林長了幾百年,風水林在這客家文化里是庇佑村莊的神靈,但是現代人無所顧忌的去砍伐。這讓我覺得,如果我這個行走指南類的筆記如果不註意的話,就會變成禍害環境的指南。最終我把這本書放下,換成介紹深圳自然生態筆記”。
  歷程一個細節常核對一個半小時
  冬天,上百種數十萬隻候鳥降臨深圳,它們最南來自新西蘭、澳大利亞,最北來自西伯利亞。這些鳥兒遠遠早於7000年前在中國南海邊擇岸而居的深圳先民,幾經長途跋涉,它們已經本能的把深圳當成遷徙中途的棲息地。
  這一幅天人和諧的美好畫捲,卻並不為很多人知曉。當一位朋友告訴南兆旭自己曾專門去到昆明看紅嘴鷗時,南兆旭只好告訴他:“其實你只用在深圳灣拿個望遠鏡就可以看紅嘴鷗”。
  “現在的狀態是,很多人一說到愛環保、愛自然、愛生命就是藏羚羊、大熊貓、長江源,但深圳的自然卻被忽略了。我覺得要修正一下,不要總是憂國憂民往大了說,身邊的東西反而不關註。”南兆旭想讓大家知道,“家”和“國”之間還有一個“家園”,“家園”是我們生活的城市、村莊或小區,要知道自己城市的美好,要懂得珍惜。
  這是南兆旭寫《深圳自然筆記》的緣由,也深得該書出版社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副總編輯王昕的認可。
  “從一個出版人的角度,這本書的價值在於,深圳建市30餘年,出過《深圳觀念》、《深圳夢》等很多人文社科方面的書,但山山水水這種系統梳理深圳自然的書還沒有。因此當時南老師把這個選題報給我的時候,我就覺得是零的突破。”王昕說。
  從開始關註自然生態到成書,南兆旭花費了10多年的時間。而王昕則在3年前就已經在出版社報上了選題。所有的受訪者對於南兆旭的評價都有一個詞——“嚴謹”,而追求完美主義的編輯團隊遇上嚴謹的南兆旭,出版的過程就變得極為磨人。
  “讀第一遍稿子時,我感覺個人色彩比較濃。有一些南老師個人的散文和抒情詩在裡頭,書稿的照片也是他自己拍攝的。我們都覺得這是第一本反映深圳自然生態的書,它的定位是給所有居住和熱愛深圳的人,給曾經在深圳生活過或離開深圳依舊對深圳有感情的人看。我們希望把它出好”。
  在出版社的建議下,南兆旭重編了書稿,將內容分為山嶺、田野、海洋、島嶼、河流幾個部分,並捨棄了原本的抒情詩和散文,用了更為精練和生動的語言敘事。
  在照片方面,他也儘力尋找更好的圖片。在整個編輯比例上和內容質量上,他更是請了很多專業人士指導,以保證嚴謹和準確。
  “寫作過程可以說是數易其稿。”南兆旭說,他總是不斷地添加和修改,希望能夠做到更好。“比如書中寫到某一種蝴蝶,當時拍得不清晰或不好,第二次拍到了,就要更換照片,有時候用文字介紹蝴蝶知識,在請教過蝴蝶專家後又有一些新的認識,需要重新完善和修改。很多時候,打電話核對一個小細節都需要一個半小時。”
  幕後眾多民間人士傾力相助
  2012年夏天,一位朋友帶王炳去了南兆旭的辦公室,因為南兆旭想找一些深圳海洋動植物的照片,而他本人暈浪,無法潛水拍攝。此外,他還需要更多一點的海洋知識。
  在浙江台州的海邊長大、來深圳經商多年的王炳熱愛海底攝影。數十年時間里,他泡在深圳海域里的時間近1000個小時,拍壞了3台照相機,累計素材共有3萬張。
  王炳還記得第一次見到南兆旭的情景。“他是一個有強大能量的人,他的學識和修養能夠感染和帶動周邊的人一起去做一些事情。”
  雖然交流很“慢熱”,但當南兆旭跟王炳談到他開設在報紙上的關於深圳自然方面的專欄以及他將要出版的新書時,王炳覺得和南兆旭“相見恨晚”。
  “我喜歡深圳,喜歡海洋攝影,也喜歡關註看到過的動物和植物。很多時候我去攝影時見到的東西,我會回家查閱相關的知識,把這些動植物弄個清楚”。
  在水下攝影的過程中,王炳為深圳東部大鵬半島海域生態的美麗而驚嘆,也為深圳灣等已經消失或填埋了的原生態海岸線而痛心。
  《深圳自然筆記》是一本集合了深圳民間智慧的書,在海底拍攝上,南兆旭有王炳這樣的幫手。在鳥類的解讀中,南兆旭也有深圳觀鳥協會副會長田穗興這樣的朋友。
  田穗興拍攝深圳鳥類近10年,學習生物的背景更有助於他熟絡鳥類知識。1984年他來到深圳,在30年的時間里,他對深圳鳥類生態的惡化感受十分明顯。“以深圳灣的明星鳥類黑臉琵鷺來說,從2010年以來數量就開始下降,其他的候鳥數量下降也十分明顯”。
  作為深圳觀鳥協會的一員,他參與了觀鳥協會對深圳水鳥的調查,在南兆旭的寫作中,他主要提供鳥類方面的意見和圖片。因此,在成書的《深圳自然筆記》上,讀者們能瞭解到更為詳盡的深圳鳥類知識。
  在《深圳自然筆記》的寫作中,還有一個不能不提的名字“嚴瑩”。在網絡上,嚴瑩有一個十分有影響力的身份——果殼網作者“三疊紀”。
  雖然是南兆旭公司的員工,但在自然科普上,南兆旭很多時候都需要嚴瑩把關,而《深圳自然筆記》的全本審讀也是由嚴瑩完成。
  嚴瑩講述了幾個細節:“南老師初寫專欄時,習慣寫品種,如深圳有多少品種的蝴蝶,香港的蜻蜓有多少品種。我在修改文章時提醒他,只有人工培育馴化的動植物才能稱為品種,自然界的物種不能稱為‘品種’。此後涉及這個問題,南老師會自覺地糾正為種而不是品種了”。
  “我並非專業人士,經常一不小心,就露出自己無知的馬腳。因此,就更需嚴謹,更需要看書和請教老師。”南兆旭說,儘管如此,他還是擔心“有一些動物學家可能會覺得粗淺”。
  感言俺剖巧鉦謐釔痢疤夭�
  讀過《深圳自然筆記》,網友“今口咪太郎”評論道:“這是一本紙上的深圳自然博物館,韓湛寧的設計錦上添花”。
  無論是讀者感受,還是在南兆旭和王昕看來,《深圳自然筆記》的火爆,裝幀設計是點睛之筆。
  “我們想設計一本有質感的書。拿在手裡,封面上鳥類、花草圖案和文字,讓人從觸覺開始就有栩栩如生的感覺,而書口毛邊的設計更是體現了豐富的自然感。”設計師韓湛寧表示。
  同為山西老鄉,韓湛寧對於多年老友南兆旭出版《深圳自然筆記》表示“無理由支持”。
  韓湛寧說自己“從不曾想到在深圳這樣一個城市裡居然還有這麼豐富的自然資源”,而書稿中傳達出來的對生態環境惡化的反省和生態保護的呼籲更是深深地觸動了他。“我希望通過設計把對深圳的感情和對老友的感情都傳達出來”。
  “這本書是他10年的積累,他投入了全部的感情和經歷,是他的寶貝。他希望把所有的東西、文字和圖片掏心窩子都放進來,儘管從他的角度來說,已經很剋制,但我覺得需要有取捨的情感。這需要讓他捨棄很多東西。有時候,我希望自然氣息更濃郁,可以做成手寫體,貼個標簽標本之類的,不用那麼工整而是像一本真正的手稿筆記本一樣活潑,但他認為雖然這本書是自然的但也是科學的,所以更要嚴謹”。
  《深圳自然筆記》現在的模樣是一種妥協,在別人看來,整本書已經足夠有吸引力,但韓湛寧認為還不夠。“誇張和跳躍的部分不夠,在篇幅的變化節奏上也不是特別明顯。”
  他甚至為增訂版的《自然科學筆記》想好了一些方案:“可能會用幾頁去展現一張圖,或者在書本中有一些拉頁等”。
  漫長的設計周期,讓韓湛寧忽略了收費,他說,如果以花費的時間成本來計算費用報酬的話肯定不划算。但因為對書的熱愛,自己並不以此賺錢。“很多時候我們在保證基本生活之後,可能要去做一點想做的事情,這是我的情懷。”
  首印5000冊,加印3000冊,《深圳自然筆記》還常常在書店缺貨。南兆旭表示,會出版增補版:“有一些文字需要刪減,有一些讀者反饋字號太小需要調大,有一些圖需要更大版面呈現,有一些圖的故事沒有講出來,我還想增加一些列表和檢索表等。”
  儘管有著濃厚的地域特征,但《深圳自然筆記》在風靡深圳的時候,也影響到了深圳以外的讀者。市民方小姐特意將此書作為禮物送給自己的臺灣朋友。她說:“以前覺得深圳沒有代表性的禮物,現在這本書完全可以稱得上是深圳最漂亮的特產。”
  策劃/統籌:呂冰冰
  本版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蘇妮  (原標題:一座紙上的“深態”博物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41leqjk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